图5 项目深度处理工艺流程图 (5)尾水消毒方案 综合考虑用于污水消毒的适用性、工程应用的成熟性、安全性、可靠性,操作运转的简单易行以及处理费用的经济性等因素,石井净水厂尾水推荐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技术。 (6)除臭方案 石井净水厂工程中产生臭气的主要地方是预处理区,包括粗格栅井、污水提升泵房、细格栅渠和沉砂池;污泥处理部分包括脱水机房、贮泥池;污水处理部分包括高效沉淀池和生化池,均进行生物除臭。 (7)厂区中水回用方案 再生水回用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节约成本,目前石井净水厂周围无大型工业用水大户,再生水回用只考虑污水处理厂自身的回用水。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用户主要有:绿化用水量12 m3/h、冲洗道路用水量25 m3/h,脱水机的冲洗水,其用水量较小为0.5-1m3/h,最大时用水量约为150 m3/h。本工程近期由于再生水用量较小,因此考虑采用再生水过滤罐形式对中水回用处理,并预留再生水处理用地。远期根据需要再新建再生水处理构筑物。 4.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结合工艺路线分析,本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包括: (1)废水:净水厂排放的尾水。 (2)废气:运行过程中地下封闭空间各处理工段内散逸的恶臭物质,以及配套分析室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实验室废气。 (3)噪声: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的污水泵、风机、脱水机、鼓风机等的噪声。 (4)固废:主要为栅渣、沉砂池废渣、污泥、职工的生活垃圾。 5.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水 尾水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仪,实时监测COD和流量。尾水采用二氧化氯杀菌消毒。采用中水回用方案,有效利用水资源。每天的中水用量约为100m3。 (2)废气 本项目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均位于地下,采用全地下封闭、负压抽吸、集中排放的方式,设置4套除臭设备,总风量为72000 m3/h,实现地下空间的整体负压抽引,集中排放。除臭系统由处理构筑物臭气风管收集系统、除臭风机(EF)、生物除臭塔 (BDT)、喷淋散水供给系统等构成。 本工程采用生物除臭塔臭气治理工艺,根据现行污水处理厂的生物除臭系统运行经验,生物除臭工艺对主要恶臭物质的去除率一般在95%以上,在满足控制运行稳定、污染物负荷适宜、停留时间可保证等条件,恶臭污染物去除率能确保在95%以上。 (3)噪声 污水处理厂设备尽量使用低噪声设备,并对水泵、风机等设备采用吸声、隔声及减震措施;在厂区搞好绿化,多种植阔叶树木,改善环境、降低噪声的影响。 (4)固体废物 剩余污泥采用直接进行机械压缩脱水的处理方案。脱水后运送往广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进行集中处理(制水泥)。污水处理厂栅渣、沉砂池废渣及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时交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 三、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根据评价水域2012年的水质现状调查数据,石井河已受到了较严重的污染,其水质已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要求。 2.地下水 监测结果表明:评价范围内各测点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部分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要求,项目所在地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差。 3. 环境空气 监测结果表明,目前评价区域的SO2、NO2、PM10的小时浓度、日均浓度监测值均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要求。硫化氢、氨的浓度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各监测点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4.声环境 项目各边界噪声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值。总体而言,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5.底泥环境 监测点底质各指标值部分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的限值,表明石井河已受到重金属和有机质的污染较大。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1.施工期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做好施工期的管理、做到文明施工的前提下,可大大降低本项目施工带来的影响,而且,从其它工地的经验来看,只要做好各项环保措施,是可以把建设期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较低的限度的。 2.营运期水环境影响 (1)石井净水厂首期工程建成运作后将有效地减少纳污范围内各污染物的量,有助于改善石井河、新市涌的水质,保护珠江西航道饮用水源,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由于本项目对纳污范围内水污染物的大幅削减,石井河的水质将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现状石井河的水质较差,已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的要求。要实现石井河水质的全面达标,必须考虑其它配套整治工程。 (3)随着本项目对纳污范围内各污染物进行了大幅削减,由石井河排入西航道的污染物大大减少,西航道的水质将有明显改善。预测表明,石井净水厂建成后,西航道各断面CODcr和氨氮潮平均浓度比建成前均有大幅削减。 综上,本项目的建成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排入石井河、新市涌和珠江的污染物,改善其水环境,保护广州市的饮用水源,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3. 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 项目所排放的恶臭气体经过除臭系统处理后对评价区内敏感目标的影响极小,其浓度增值叠加现状值后不会超过评价标准。因此,本项目对大气环境和主要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均可接受。但必须指出,臭气物质在特定湍流作用下可能出现平均条件下预测模型不能表达的臭气团,这时人们可能会闻到臭气。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减小环境污染负荷,充分保障项目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装备生物除臭系统是必须的,并且应该经常维护除臭系统,杜绝事故的发生。 4.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 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推荐的噪声预测模式,预测分析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其厂界噪声的达标情况。预测结果表明,考虑隔声降噪等控制措施等对声源的削减作用,在主要声源同时排放噪声这种最严重影响情况下,这些声源排放噪声对各厂界噪声贡献值较小,可满足厂界噪声达标排放的要求。总的来说,在采取相应噪声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本项目建设对各厂界的噪声增值较小,基本上不会对区域声环境质量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 5. 营运期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影响 本项目各种固废均得到合理可行的处理处置,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对区域环境影响不大。 五、环境风险评价 本项目最大可信事故为:污水处理系统失效事故和除臭系统失效事故。 预测结果表明:本项目事故排放时,各污染物在石井河各断面的浓度增值远远大过项目达标排放时,对石井河的水质影响较大;由于西航道自身的扩散能力较强,故事故排放的尾水对西航道的污染物浓度贡献值较小。 由于石井河现状水质较差,加上西航道为广州市饮用水源,建设单位应在杜绝污水事故性排放的基础上,必须保证项目污水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在采用各项安全技术设计规范设计,以及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之后,可将“污水处理系统失效”事故的发生的风险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项目建成后,当除臭装置失效时,本项目非正常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预测范围内的浓度增值远大于正常达标排放时,最大浓度增值处H2S的占标率较大。本评价认为,本项目可能存在的排污风险事故引起的环境污染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采取措施降低事故风险,环境风险是可控制和可接受的。 六、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
从清洁生产思路的几个方面考虑,本项目基本符合清洁生产的概念和要求,清洁生产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议建设单位在项目投产后,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一次清洁生产审计,以找出清洁生产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水污染总量控制方面,建议石井净水厂工程尾水中的排放总量:CODcr 2188.54 吨/年,氨氮 273.57吨/年。 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选址的合理合法性分析结论
项目的建设符合“十二五”规划目标;是满足纳污范围内污水处理的需要;是满足大坦沙污水处理安全性的需要;是改善石井河、新市涌水体环境的需要;是控制珠江水质污染的需要;是保护西航道饮用水源,确保广州市供水安全的需要,是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 建设污水处理厂属于国家重点环保工程和“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为行业鼓励发展的项目。广州市石井净水厂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与当地的规划相符。 本项目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是环境保护工程,非工业项目;项目本身并不产生新的污染物,也不增加区域中的污染物,而是将区域内的污染物汇集并进行污染物大幅度削减处理后将达到排放标准的尾水排出。项目本身符合国家当前的产业政策,对削减区域污染负荷、减少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数量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项目建设,将原来在区域中排入石井河及新市涌的千百个排污口截断,集中调往石井净水厂进行集中处理,去除最大的污染负荷,能有效治理区域水污染问题,改善区域水环境,有效保障珠江西航道水质和饮用水源安全。 此外,从项目选址与周边环境功能、环境敏感点的相适性上看,项目建设不仅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符合环境空气功能区划要求,投入营运后不会改变当地大气现有的环境功能,也不会增加环境污染,不会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广州市石井净水厂首期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合法合理的。 八、综合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的必要性。根据预测结论,该项目的建成,将大幅削减区域内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所产生的水体污染物,大大改善服务区域各河涌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服务区域内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现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评价结果表明,本项目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尽管施工建设和营运在不利条件下将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只要认真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环保减缓措施及建议,实现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措施的“三同时”,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建立和完善厂内环保机构和规范环保管理制度,做好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措施,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能为服务区域居民所接受,并使生态环境处理改善状况。 综合而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