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总体规划(2024-2035)(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稿) 索 引 号:011158671/2025-18496 分 类:其他 发布机构:襄城经济开发区 公开日期:2025-07-21 标题: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总体规划(2024-2035)(修编) 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要求,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受委托开展了《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总体规划(2024-2035)(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现进行第二次公示,向公众提供规划概况、环境现状、环保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并征求公众意见。 1、背景 1.1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 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是2008年6月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开发区,主要定位为以发展火电能源、化工、建材工业为主体,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为特色的生态型城市园区。为落实省政府关于“抓紧制定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的要求,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8年编制完成了《襄樊市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并于同年10月取得了襄樊市人民政府的批复(襄樊政函﹝2008﹞122号),规划批复范围东至汉江西岸,西至207国道,南至襄樊东外环(规划),北至崔家营,总面积24.88km2。2008年9月,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襄樊市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工业规划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总体定位与总规保持一致,襄樊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5月4日批复了该规划(襄樊政函﹝2009﹞44号)。2014年3月,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襄阳市余家湖工业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同年5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厅以鄂环函﹝2014﹞198号文对其进行了批复。 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核准范围大部分位于汉江2公里内。根据《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汉江干流岸线两侧外各2公里以内为水环境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区)及其他可能污染水环境的项目。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核准范围紧邻汉江岸线,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区域位于汉江2公里以内面积约553公顷,核准范围内已建设有火电厂,为保障绿色发展,核准范围内已无法新建区域主导产业企业,土地开发率受到限制。为进一步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升襄城区产业统筹发展、解决开发区土地资源不足及提高开发区竞争力,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关于开展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实施工作的通知》(鄂发改开发﹝2018﹞261号)的相关规定,启动了襄城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工作,并于2022年6月24日取得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湖北襄州、襄城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的批复》(鄂政函﹝2022﹞63号)。扩区和调整区位后开发区总规模为1108.44公顷,整体形成“一区两园”的模式,分别为余家湖工业园区及卧龙镇工业园区,整体共包含三个区块,其中区块一面积276.35公顷,四至范围为:东至火电厂铁路专用线、南至王树岗村、西至旧207国道、北至天舜大道。区块二面积677.71公顷,四至范围为:东至刘口村、南至建设大道、西至火电厂铁路专用线、北至天舜大道。区块三面积154.38公顷,四至范围为:东至公明街、南至卧龙大道、西至207国道、北至仲达路。本次评价区域即为“一区两园”中的余家湖工业园区,园区规划位置位于扩区调区后的区块一和区块二范围,并包含两区块间的火电厂铁路专用线及其沿线绿地,总用地面积10.52km2。 2022年7月,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启动余家湖化工园区认定工作,根据《湖北省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鄂经信原材料﹝2022﹞86号),化工园区管理机构应编制总体规划,并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同月,《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总体规划》启动编制,园区规划位置位于扩区调区后的区块一和区块二范围,并包含两区块间的火电厂铁路专用线及其沿线绿地,总用地面积10.52km2,四至范围为东至郑万高铁以西农林用地、南至建设大道以北规划绿地、西至207国道规划绿地、北至一号路南侧规划绿地。2022年,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委托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了《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总体规划(2022—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该报告书于2022年10月通过襄阳市生态环境局的审查,并以襄环函﹝2023﹞3号文下达了审查意见。 1.2 本次评价工作背景 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现已形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多个产业板块。园区内除了泽东化工、凌晟药业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他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数量偏少,产品较单一,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化工产业整体实力与国内化工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进一步促进园区高标准建设,结合园区发展建设实际情况,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开展了对《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工业园总体规划(2025-2035)》的修编工作,编制了《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工业园总体规划(2025-2035)(修编)》。 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规划面积与四至范围与上一轮规划保持一致,总用地面积10.52平方公里,含火电厂的铁路专用线及其沿线绿地,园区四至范围为:东至郑万高铁以西农林用地、南至建设大道以北规划绿地、西至207国道规划绿地、北至一号路南侧规划绿地。 1.3 本次评价重点 为了解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原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规划区域开发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打下基础;为制定有助于预防环境破坏的保护措施,即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措施、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和生态化建设打下基础;为建立规划区特别是工业区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原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 针对区域原规划要点、要求,分析实际开发状况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差异,找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区内已建、在建和拟建企业调查,园区及周边地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进一步排查园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整改补救措施。 (2)规划解读及环境影响识别 对修编规划从宏观和中观层面上进行分析,总体上把握湖北省、襄阳市及襄城区相关规划,进行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初步确定规划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并紧紧把握规划评价的四大核心要素,从“定位、规模、产业结构、布局、开发时序”等方面确定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行为及环境制约因素。 (3)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分析及规划定位、规模、布局、开发时序的环境合理性分析。 通过收集和分析区域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料,研究区域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及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制约性,从而分析区域开发建设规划总目标的合理性。分析规划区与周围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4)论证规划区排水、道路交通、公建配套基础设施的合理性及生态适宜性,提出调整建议;评价基础设施与园区发展的适宜性;确定区域环境承载能力。 (5)规划的调整和环境减缓措施,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等原则纳入规划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研究和制定园区的产业环境准入门槛。促进园区和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并符合省、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6)提出环境管理目标,使评价和管理相结合,提高可操作性。 2、规划概述及规划制约因素 2.1 规划概述 (1)规划范围及时限 湖北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总用地面积10.52平方公里,含火电厂的铁路专用线及其沿线绿地,园区四至范围为:东至郑万高铁以西农林用地、南至建设大道以北规划绿地、西至207国道规划绿地、北至一号路南侧规划绿地。 本规划期限为2024年至2035年,其中:近期规划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本评价以近期为评价重点时段。 (2)规划发展目标 结合余家湖化工园所在区域、市场以及行业特点,从产业功能定位、总体规划布局、园区项目准入、规划控制指标、基础设施等方面详细研究和高起点统筹规划,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重点项目落地,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增强新动能。将以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医药制剂一体化发展为导向,形成医药产业优势突出,门类齐全、特色明显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国家级医药化工产业示范区。在优化基础化工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建设高端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3)产业发展定位 余家湖化工园具备产业优势的医药化工、具有发展基础的精细化工、以及结合区域内产业配套条件的材料化工共同构成了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并重发展的产业格局。新时期余家湖化工园产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园区产业定位为:以医药化工为主体,优化发展精细化工、配套发展新材料的产业格局,重点打造国家级医药化工绿色示范基地,实现园区化工产业由中高端向精细化、终端化转化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结合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基础,依托航天化学动力产业项目,探索多领域发展路径,为园区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4)规划功能结构 根据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现有企业分布情况,综合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配套条件,按照产业集中布局和功能分区原则,对余家湖化工园共分为5个产业分区,为医药化工产业区、精细化工产业区、航天化学产业区、新材料产业区和产业发展预留用地五大产业区块。 ①医药化工产业 园区重点依托凌晟药业、华中制药等龙头企业优势,技改提升已有项目、扩大优势产品产能,加快突破新药审批等制约瓶颈,围绕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突破,逐步构建园区原料—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医药制剂完整的医药化工产业上下游发展产业链。 ②精细化工产业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已经入驻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生产线和落后产能,倒逼园区内磷化工企业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加快磷矿资源整合,推动传统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着重向汽车、军工、电子等特种材料助剂及中间体方向发展,向轻纺产业染整助剂配套发展,积极发展与园区规划的重点产业体系医药化工相配套的精细化工原料和有机合成中间体。 ③新材料产业 引进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新型药物载体及药用辅料,满足新型药物开发和产业化需求。特种材料重点延伸园区有机硅树脂产业链,瞄准汽车、航空航天及军工需求,发展绝缘防火材料、石墨烯防污涂料、新能源导热材料等产品,高标准建设表面材料产业绿色智能配套项目。依托园区现有新能源材料产业基础,扩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规模,延伸发展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远期发展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回收碳酸锂及磷酸铁。 ④航天化学新材料 加强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以航天42所项目为主导,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同时结合园区既有产业链条,适度引进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新型药物载体(缓释、靶向材料)、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等。 (5)规划用地布局 园区内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1051.9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037.52公顷,占比98.63%,包含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1023.44公顷(均为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4.08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14.38公顷,占比1.37%,包含水域5.54公顷,农林用地8.84公顷。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23.44公顷,包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几项用地,其中以工业用地为主,用地面积785.4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6.75%。 本次园区规划范围不涉及报自然资源部质检审核通过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生态保护红线,不涉及“三区三线”划定和最新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成果的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园区总规模为1051.90公顷,全部位于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 (6)污水工程规划 规划片区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规划片区污水经一企一管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之后统一排放至余家湖污水处理厂。根据余家湖地区地形特点及用地布局,规划铺设一条L型污水干管,污水按重力流形式从南北两方向流至七号路汇集。北部水洼排水区污水沿余家湖大道向南汇至七号路主管,西片区污水南北双向向中部七号路汇集后再东送;东片区南北双向向七号路汇集。七号路主干管过东外环高速后设一座占地2000m2的污水提升泵站,规模为4万吨/天,污水经提升后再采用压力管送至污水处理厂。 余家湖污水处理厂是为园区企业配套建设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桃园村,主要收集处理化工园初期雨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设计规模为2.5万立方米/天,分两期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于2017年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1.25万立方米/天,并于2019年已完成提标改造工程,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当前实际处理量约为8000-9000立方米/天,可处理化工、医药、渗滤液等工业废水,受纳水体为汉江,排水方式为连续排放,入河方式为暗管,采用岸边排放,距河岸距离约5米。规划于近期开展二期扩建工程,扩容至2.5万立方米/天,整体出水水质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7)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片区位于襄阳市襄城区,根据《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襄阳市中心城区供水专项规划》,园区由市第二水厂和第四水厂供水,汉江水为水源。 区域用水由襄城区范围内余家湖大道及老207国道的市政给水管网供给,规划给水管网采用环状网布置。配水主干管沿余家湖大道、七号路、一号路敷设,管径为DN400-DN600;其他城市道路上敷设管径大于DN150的现有铸铁给水管。 ...... (来源:襄城区人民政府,2025-07-21) “......余家湖污水处理厂是为园区企业配套建设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设计规模为2.5万立方米/天,分两期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于2017年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1.25万立方米/天,并于2019年已完成提标改造工程,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规划于近期开展二期扩建工程,扩容至2.5万立方米/天,整体出水水质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