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创新管理模式 打造精品城市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04月20日讯)“三分建设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本。近年来,凤翔县以大城建思维谋划城市大发展,投资10多亿元,实施了100多个城建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品位不断提升,城市骨架拉大一倍,县城建成区由2002年的8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万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如何以高标准、精细化的管理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已成为急待探索、研究的难题。 从“突击整治”到“长效管理”:管理革新中夺得城市品牌 乱停、乱摆、乱放是城市管理的三大难题,在以往管理中,由于受管理资源的制约,凤翔对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三乱”现象,往往采取集中大规模的突击式整治,每次整治后,“三乱”依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人口聚集量的猛增,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突击式管理,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城脏、乱、差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摆脱城市陷入运动式管理的被动依赖,凤翔县2002年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目标,为实现对城市的综合管理和系统管理提供了载体。围绕创建目标,凤翔县加快实施城市管理“从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的转变。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入手,加强环卫设施配套,规划建设了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85亩、设计容积64.7万立方、日处理垃圾110吨的垃圾填埋场;总投资1690万元、占地30亩、日处理污水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15亩、日处理净水2万吨、年供水400万吨的净水厂。同时,投资12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2处,新添置垃圾运输车8台、清扫保洁车50辆,添置街道果皮箱500多个,并对西大街、东大街、雍兴路、凤鸣新区等路段公共水厕进行了重新规划;投资200万元,高标准新建、改建了26所公厕,配足、配齐了城市环卫设施。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设施配套,投入30多万元,配备了城管巡查车、城市治安巡逻车;投资51万元,在县城20处关键部位安装了监控设施。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本着经营城市的理念,打破“政府包揽,垄断经营”管理方式,推进城市管理从政府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引入竞争机制,将城市保洁推向市场,在全市县区首家成立了佳美、雍兴两个保洁公司,将县城主干街道以及36条背街小巷全部纳入统一清扫、统一养护范围,实行全天候保洁,定时清运,清扫保洁率达100%;针对城区流动人口增加,人员构成复杂的现实,在全市县区首家成立了治安巡防大队,组建11个巡逻小组,实施24小时县城巡查,使街面执勤总警力增加了30%。同时,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在全市县区首家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实施管理职能整合,有效解决了执法单位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弊端,将县城摆摊设点、卫生整治等纳入综合执法,实施分组监督、分路段拉网式整顿,提高了管理效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从发挥监管作用入手,2004年对县环卫所进行改革,顺利实现了职能转变,在原有机构上成立了环境卫生监督所,由12名人员组成监管队伍,分散在县城各个部位,对县城卫生保洁实施全面监管,保证了城市环境卫生的保洁到位、清扫到位。同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使城市监管全面化,有效消除了管理“真空”的存在。城市环卫保洁、综合执法全方位革新,人居和投资“双佳”的环境初步显现,2007年凤翔一举跨入国家卫生县城行列。 从“夺取金牌”到“三乱反弹”:城市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等系统的高度集成,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凤翔县2002年提出创国卫,2007年实现创建目标,这一过程也走出了城市管理由政府垄断的一元化管理转变为政府、社会、市场参与的多元化管理,实现了城市保洁民营化、城市执法综合化、城市建设市场化。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一是体制不顺。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环保、民政、建设等部门。目前,虽然成立了城管执法大队、巡防大队,但在改革中权责、职能整合等实质性问题并未深入涉及,城市管理仍处于各自为政、执法交叉、多头管理状态,致使许多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久整不治。诸如,对于城市中机动车辆乱停乱靠问题,建设、交通、公安、农机部门均具有执法权,各有执法范围,城管执法大队只能实施对人行道乱停车辆的整治;对流动商贩、乱摆摊点行为,城管执法大队只能以登记保管方式暂扣实物,实施有效处罚,但对于在管理过程中发生纠纷,矛盾升级,触及到治安问题的,执法大队由于受管理权限制约,常常处于“管”而“管不了”的两难境地;城市公共设施的维修,如城区地下井盖,涉及水利、建设、电力等多个部门,一旦受损,由于监控不到位、责任不到位,造成长久失修。同时,许多职能部门还存在“城市管理是建设部门的事、管理好坏与自己无关”的思想,加之,职能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共同负责、共同管理机制未能建立,难以形成合力,管理上还有一定漏洞。二是保障不力。城市管理必须以强有力的人员、资金和设施保障为支撑。但在这一方面,凤翔存在三方面问题。人员问题。城市管理特有的流动性、反复性,决定了执法的艰巨性、复杂性。近年来,凤翔县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但城市管理的两支主力军巡防大队仅有20人、执法大队仅有50人。70人担负着县城建成区近12平方公里的直接管理任务,明显力不从心。资金问题。近年来,凤翔县先后投入近亿元,大力实施城市环境建设,但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管理队伍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如:巡防大队的20名人员,是2006年通过公开招聘形式组建而成,每人每月由县财政负担600元工资;县城管执法大队50人中,财政供养的正式人员仅30人,其余20人通过招聘形式,临时雇佣,每人每月500元工资。管理人员工资低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稳定,弱化了管理职能。设施问题。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以先进的设施来保证。可以说,设施是管理工作的“顺风耳”、“千里眼”。2007年,县上为执法大队配备城管巡查车,为巡防大队购置了城市治安巡逻车,在县城关键部位安装了监控设施,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但随着人口流动量的增大,城市面积的扩张,管理设施仍严重不足,管理工作难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直接导致对破坏城市公共设施、乱倒垃圾、乱停车辆等行为难以及时有效制止。设施、人员的双重不足,使管理难以及时到位,往往出现管理空档。三是方式落后。现代城市管理必须以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应急处理系统、服务系统为依托。目前,凤翔的城市管理,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行政推动,主要靠人去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评价标准上还没有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机制上仍以政府一元化管理为主。目标上,仍以问题式管理为主,把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各种问题的处理上,被动性、盲目性较大,没有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制止。这样往往造成处治难、矛盾大。随着,凤翔县撤县建市步伐的加快,以上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寻找有效的解决方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从“突破难点”到“创新管理”:奋力打造精品城市用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培育生产力,用高标准的城市管理发展生产力,用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释放能力,从而创造城市的最大价值,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新理念。凤翔城市管理应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城市生产力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最优化。 1、以整合职能为突破,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理顺体制是突破城市管理难问题的核心。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凤翔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下硬茬对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要本着“整合、高效、统一”的原则,对公安、建设、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优化整合,成立凤翔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开展综合执法,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多元领导为统一领导,实施城市管理“一站式”,从根本上解决多头执法、多头收费等问题,避免“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等推诿扯皮的现象,从而提高执法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效应。目前,可先将城区巡防大队、城管执法大队合并,走整合职能,理顺体制的第一步。 2、以企业参与为突破,提升城市管理保障力 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建议成立凤翔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通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突现城市公共设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目前,我县仅将环卫工作实现了市场化运营,其它公共设施的管理仍以政府一元管理为主,在一定程度增加了管理难度。当前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把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中介机构,降低政府管理难度,提升城市管理保障能力。如,东湖对于凤翔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文化资源,但这一古老园林的建设仍以政府管理为主,应通过公开招标拍卖东湖开发权、题名权、使用权等方式,加强对园林公共设施的管理;对已建成的园林、公共厕所、护栏等公共设施,实行公开招标,中标者成为管理主体,对设施的管理运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并享有一定期限的收益权。同时,依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设立专项基金,对公共设施中投资大、获利周期长的设施,通过政府补偿机制予以扶持。通过以上措施,减轻管理压力,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保障力。 3、以创新管理模式为突破,提升城市管理层次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是一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个管理环节和每一个管理者,把城市纵向管理链和横向管理链用责任状连结起来,构建一张用现代数字技术制作的可控制、可监督的城市管理网络。根据这一思想,将城市管理目标细化,全部纳入网络系统,逐一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建立起单元管理网络,为凤翔县提出的以“流程再造原理”,精细化管理城市,实现信息全收集、监管网络化、处理一条龙、服务全天候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二是鼓励人人参与。将城市管理单纯依赖行政监管,转移到全民参与依法管理城市,使广大市民由传统的“被管理者”真正成为城市管理的主体,大力提升城市管理社会公众参与率。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和接待日制度,听取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要求;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组成的城市管理咨询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建立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制度,对单位职工、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城市管理作出规定,给予一定奖励,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管理自觉性,从而解决城市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三是坚持人本管理。城市管理要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以目前县城乱摆摊点的老大难问题为突破,建立细化管理工作机制。针对占道经营、乱摆摊点的商贩中有下岗职工、有进城务工农民、有低保户、有残疾人的实际,首先摸清这些人群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在此基础上,延伸工作触角,让执法人员深入社区逐户登记,一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了解其生活状态,根据不同情况为其提供政府补贴摊位,给予低息、贴息小额贷款,使之进店入室。同时,按照城区功能区和人口分布特点,设置便民摊点,实现摊点按区域有序摆放。 四是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多元化管理必须以一元化制度作为约束、监管标准。随着城市管理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对凤翔城市建设来说已迫在眉睫。当前最主要的是尽快制订凤翔城市管理准入制度,对参与城管企业,中介组织的资质作出明确规定;制订《凤翔县城区设摊条例》对县城摊点设置地段、经营内容,设摊时限等向社会公示,并划分弱势群体自主创业优惠摊区,给予特殊的扶持优惠政策;建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制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对城区内政府控制、增值潜力大的土地,将支付农民费用、绿地广场建设一并纳入地价,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建设绿地广场、公共设施;建立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把城市管理职能单位、参与城市管理的企业如保洁公司等,纳入独立考核体系,实行“日巡查、周整改、月评比、季考核”考评方式,实现360°全方位城市管理、360天全日制城市管理,使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作者:赵应林,上海供排水项目网胡旺云编辑,2009年04月20日) .....总投资1690万元、占地30亩、日处理污水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 |